作者:susu
來源:評級的藝術(ID:Rating-Utopia)
市場上不少人認為評級種種亂象背后根源在發行人付費模式。似乎只要付費主體改變,評級公司的公信力就會自然而然得到提升。
關于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怎么可能?
先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評級費真是發行人付的嗎?問這個問題,你可能會覺得匪夷所思,認為提問者八成是傻了。明明是發行人真金白銀付給評級公司的,發票的抬頭也是發行人,這還有錯?
所謂的付費并不是誰出面付錢,而是說成本最終由誰承擔。現代化分工下,讓發行人付費是更節約社會成本的做法。100家投資機構都對一家發行人的債券有興趣,分別花錢買評估報告,這其中會產生多少不必要的交易費用,不會產生厚此薄彼的利益沖突?如此說來,評級費是發行人替資本市場相關利益主體先行墊付的費用。至于分攤比例,取決于相關方的博弈能力。對于強AAA主體,可以把這個成本轉嫁給投資人或中介機構;而對于弱資質的主體,費用就會成為資金成本的組成部分。也就是說,發行人是社會利益相關方的代表,雖實際付錢但并不決定是否要付錢;真正出資的,是使用評級報告的利益相關方,這包括監管機構,包括投資人,也包括其他金融中介機構等。所以說投資人不付費就不應該對評級公司的報告提要求的說法是有問題的。
那為什么市場會認為發行人可以隨意更換或威脅更換評級公司從而獲得更高級別?那是因為剛兌環境下,市場并不在意評級。評級對于投資而言,更多就是一個監管符號,對實際業務并沒有多大幫助。別說外評,整個風險評估,在靠信仰投資的剛兌環境下,起到的作用都很有限。投資人對評級公司提供的服務開始表示不滿,這恰恰說明投資機構已經開始行使自己在市場上的話語權,也說明評級機構逐漸開始在資本市場真正發揮作用。
從這個角度來說,“投資人或(和)發行人付費,由監管機構以抽簽的形式隨機挑選評級機構來評級”的模式恰恰剝奪了投資人選擇的權利。發行人付費模式下,如果投資人不認可特定評級公司的評級結論,直接簡單粗暴降一級定價,也可以要求發行人更換或者追加認可的評級公司。在這種情況下,理性的發行人還有必要因為級別要求更換評級公司嗎?
但付費模式改變后,評級公司不經市場機制篩選淘汰,而由“天意”來均攤業務。這種平均主義還有一個很大的副作用,會讓評級公司逐漸產生自己是監管的錯覺。弱化對市場的服務意識,變成衙門的評級公司是市場希望看到的嗎?落井下石加劇資本市場順周期不對,但只考慮維穩,在風險暴露之際不敢或不愿充分揭示就對?
付費針對的是效率而不是獨立。對于評級公司公信力的提升,披露評級結論的推理驗證過程,讓評級流程透明化、陽光化,比結果是否準確、由誰來付費更加重要和有效。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評級的藝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投資人付費”有助于提升評級公司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