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觀點地產新媒體
來源:觀點(ID:guandianweixin)
金融產業是綠地上半年增長幅度最大的板塊之一。
觀點地產網 兩天前,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宣布4個財團成功獲得該國發放的數字銀行運營牌照,各有2位申請人拿下數字銀行牌照(DFB)和數字批發銀行牌照(DWB)。其中,眾人熟知的螞蟻集團摘得了其中一張數字批發銀行牌照。
從其主營業務來看,這顯然沒有什么稀奇之處。但螞蟻之外的另一個“幸運兒”,如果是地產商綠地,故事似乎就變得有趣了許多。
準確來說,做這件事的主體其實是綠地旗下的金控平臺——綠地金融。據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這次是由綠地金融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香港聯易融有限公司以及北京協同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組成的財團,拿下了另一張DWB。
其中,綠地金融作為絕對控股的單一大股東,占股比例為75%。與此同時,綠地也將向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承諾履行大股東相應職責。DWB牌照將專注于為中小型企業和其他非零售部門提供服務。
綠地金融牽頭的財團在牌照獲批后,將成立暫命名為綠聯銀行(GLL Bank)的數字銀行,預計注冊資本不低于1億美元。
作為一個地產開發商,綠地金融為何會將關注點放在“數字”之上?
“我們在尋求轉型,向集數據、科技和金融為一體的產業生態、金融科技服務平臺轉型。”在2020觀點商業年會上,綠地金融控股集團首席戰略官李想曾如是說道。按此說法,綠地進軍新加坡并申請數字銀行牌照的動作或許也是其尋求轉型的舉措之一。
而如果將視角放到更高一層去看,對于整個集團來說,競逐“數字金融”市場又何嘗不是張玉良在利潤表現上留出的一條“退路”呢?
能夠看到的是,于今年前三季度,綠地控股實現利潤總額228億元,同比增長2.5%,而上半年為減少8%。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20.4億元,同比增長1.9%,上半年為減少11%。
疫情之下,地產商們的利潤表現不可避免會受到了影響。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或許綠地自身對于地產板塊的看法更不樂觀。
根據綠地估算,其預計2020年全年公司房地產業務的營業收入占比將進一步下降至40%;非房地產業務營業收入占比則將上升至60%,非房地產業務利潤總額占比將超過45%。
但反觀金融板塊,綠地的金融產業在今年上半年實現利潤總額為20億元,同比增長26%;前三季度利潤總額25億元,同比增長10%。該業務也是綠地上半年增長幅度最大的板塊之一。上半年,綠地金融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實現了凈利潤17.27億元,同比增長了33.88%。
總體表現和金融業務的一增一減之間,后者對綠地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
值得一提的是,在綠地整個體系中,綠地金融上半年所錄得的凈利潤位列第二,僅次于建筑板塊的綠地大基建集團有限公司。而在眾人心中,今年4月才剛剛揭牌成立的綠地大基建集團有限公司早已被列為綠地下一步分拆上市的重點對象。
以此類比,利潤表現同樣可觀的綠地金融,或許同樣在綠地的分拆IPO名單之中。拿下數字銀行的拍照,也許同樣是這個過程中的其中一步。
只是,數字銀行仍屬于是一門新興業務,最終究竟能給綠地帶來多少利潤回報仍是一個未知數。
對此,綠地也在公告中坦言稱:“數字批發銀行業務為公司擬在新加坡開展的新金融業務,尚無成熟的可借鑒模式。”
與此同時,在綠地整個金融板塊中,數字科技類的投資同樣不屬于比重最大的一類。基于母公司的專有屬性,綠地金融的重點業務仍然在地產領域。據李想介紹說:“房地產基金是我們長期以來的一塊業務,也是我們的基石業務,目前有50億的在管規模。”
盡管充滿著不確定,但綠地顯然已經下定了決心。就在不久之前,綠地集團便注冊設立了綠地數字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約200億元,并以此為平臺完成對綠地金融業務的資產并購及重組。
從時間線上看,綠地籌劃重新搭建綠地金融這一平臺和它啟動申請新加坡數字批發銀行牌照的時間應該屬于同一時期,后者或許還要更早一些。
早在今年1月時,便有新加坡媒體報出消息稱,上海即富信息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和綠地集團各自組建了財團,在新加坡申請數字批發銀行牌照。
6月18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宣布,在已提交數字銀行申請的21家機構中,有14家達到了所需的資格標準,完成了初審。包括5家全面數字銀行牌照申請申請和9家批發數字銀行申請,其中就包括了綠地集團所組成的財團。
整整等待了一年時間,綠地總算等來了自己想要的結果。也不禁讓人猜測,在差不多時間內同時進行的兩個動作之間,或許隱藏著綠地對于“數字金融”的野心。
資料顯示,成立于2011年4月的綠地金融為綠地集團大金融產業的主體,目前投資領域包括醫療、健康、文化娛樂、數字科技、物流、電商、生態園林和社區物業等,投資項目包括螞蟻金服、360、騰訊音樂等近20個項目。
其中,被其視為主要業務的房地產基金歷史投放規模大概在300億左右。而根據計劃,綠地新設立的數字科技集團預計資產管理規模將超過1000億元。在此其中,數字科技類業務或許將成為千億在管規模里的重要部分。
不過,每一種創新業務出現之初,往往很難看清它究竟會成為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還是只是一個空洞的資本故事。
而這一次,似乎還需要等上一段時間才能夠得出最終答案。根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預計,新的數字銀行業務要到2022年初才能開始運營。綠地方面也表示,該部分業務短期內不會對公司經營業績造成太大的影響。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觀點”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