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融二叉樹
產業園區進入存量時代,后房地產時代的產業園區開發可謂是長江后浪推前浪,雙雙躺在沙灘上,住宅自身的現金流造血能力面臨著“政策包”、“錢袋子”的雙重考驗,對產業園區的反哺帶動能力也難以為繼,現金流掐死了凈利潤。
而基礎設施公募REITs的推進給從高處驟然下跌的產業地產、產業園區開發一劑驚雷。證監會、發改委聯合發文鼓勵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高科技產業園區、特色產業園區等開展試點,發行公募REITs。在第一批上市的9只公募REITs里,招商蛇口、張江光大園、蘇州工業園區產業園的成功,迎來了真正的產業園REITs時代。
今天小編就來聊聊產業園區公募REITs。
首先來看看產業園區
不同于人流激活的住宅地產、商流撬動的商業地產、物流帶動的物流地產,產業園區“流量式”商業邏輯無法自洽,短期內獲得穩定物業租賃收入的不確定性更高。
不同于“公路”、“石油管道”、“電網”、“通信”、“互聯網平臺”等基礎設施網絡化天然壟斷平臺效應,優質的產業園區物業雖然也是在中央、地方政府信用擔保、產業政策驅動下崛起的,但是更有點“看天吃飯”的意思,高層人士變動、產業梯次迭代等因素,往往成為壓垮整個尚處于成長期產業園區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一個產業園區真正進入到成熟期,也就意味著大量穩定經營能力的企業集聚、園區產業騰退機制有序、產業城市融合自然而然形成,那么任憑外界如何風起云涌,產業園區本身經營的韌性、耐性、收益穩定性都是極佳的。這類園區,也就是文中所提到的“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高科技產業園區、特色產業園區”。
據小編不完全觀察和統計,真正的優質產業園區物業占總產業園區物業中的比例不到10%,30%在開發的時候已經爛尾;30%在具體經營中連銷售都有問題,只能抵押出去融資;30%銷售各類物業好不容易平衡了資金,但是盤盤家底,優質的租賃物業已所剩無幾。
再來看看重點關注的幾類標的資產
1、高端政策惠及園區
國家級開發區、高新區、特色產業基地中,管委會下屬城投公司的自建園中園。前期巨大的產業投入、產業發展投入不在話下,企業招商政策優惠不是問題,產業運營中長期堅持很有耐心。即使現在租金收益沒有達標,未來的產業租金收益依然可期。
2、經濟發達地區、區位條件好的微園區
此類微園區更多是民營資本在投資,投入小,見效快,很好的平衡了政策和市場的天平兩端,獲得穩定收益時間更短。
3、標桿園區
參見各大型產業地產企業的標桿園區、樣板園區,資本投入強度更高、資源整合能力更強,現金流周轉的更好,余留下的自持資產的收益穩定性還是可以的。
從務測算的角度應該關注什么
1、產業園區的穩定性現金流至少看10年
住宅看1年、商業看3年、物流看5年,但是產業園區要看10年,10年內,雖然現金流較為穩定,但是仍然沒有度過風雨飄搖的成長期,未來收益依然面臨考驗。
2、產業園區的穩定租金收益率控制在5%是比較正常
如果低于5%,說明產業園區的投入產出效率不高,導致原因,大家可以自己開腦洞去思考;如果高于5%,說明產業園區中的“流動物業”略多,一方面雖然改善了現金流,但從中長期來看,對于持續穩定的租金收益有負面作用。
我們再來看看前文提到的3只產業園公募REITs,首先估值都比較高,分別為,蛇口產業園25.28億元、張江光大園14.7億元、蘇州工業園區產業園33.5億元。此外從基礎資產來看,三只公募REITs的基礎資產均為園區建筑,擁有完整的產權,同時能帶來穩定的租金或經營收入。另一方面土地的性質也均為工業用地或科研用地,均屬于國家級產業園區,且對當地GDP貢獻較大。無論投資也好,融資也好,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是要判斷基礎資產的資質,那么第一步要準備什么呢?
盡調前的準備
很多朋友,一定會說先看財務數據,算算賬,但是真正算過賬的小編很負責的告訴大家,既然面向C端的“流量邏輯”不自洽,那么用C端的算賬邏輯去做產業園區的收益測算,貌似也不自洽。重要看三點:
一是,內生小宇宙
產業園區作為產業基礎設施,到底是不是真的在促進產業集聚、企業聚合、資源整合。
二是,外部好政策
產業園區的上位產業政策、宏觀政策,是不是真的可以對產業園區帶來巨大助益。
三是,區位和產業
商務園就不要去郊區了,工業園就不要賴在城區不走了,各歸其位。產業方面,一定要加強區域產業基礎研究、產業政策調研、產業招商引資研究。
做完這些,一個產業園區資產好壞立竿見影,一本大賬爛熟于心,園區收益測算自然相當明了。
另外,最近疫情升級,大家要多多注意,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健健康康的才好繼續搞錢!!!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金融二叉樹”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聊聊產業園區公募REITs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