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曉懌
一、再次的寬松不是搞大水漫灌,而是對緊縮的補充
2018年的整體緊縮讓人記憶猶新,從股市到樓市的慘慘淡淡,再到民營企業的一片哀嚎,更不用說P2P與幣圈的一地雞毛。
到了今年,一季度的寬松是意料之外與情理之中。情理之中的是總算讓企業和實體經濟有了喘息之機,意料之外的是寬松的規模,比想象的大了太多,難道寒冬過后就是喜人的春天?
于是,地產與城投蠢蠢欲動,似乎地產周期再次開動,城投也把苦日子的焦心拋到了腦后,再也不用拉下臉給金融機構說好話了,就等著像過去一樣,金融機構搶著把錢送過來吧。
然而,春天的氣候總是如此反復,看看今年的氣溫吧,今天穿上短袖,明天的突然降溫就把人凍的瑟瑟發抖,西伯利亞的冷空氣一來回到冬天。冷靜下來想想,央媽是真的要搞大水漫灌嗎?誰心里都很清楚,并不是。
4月17日國務院會議,再次強調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所以很簡單,只是過去的一年錢太緊,今年初的寬松是對去年過度緊縮的補充,一旦流動性回到合理水平,寬松不再。
二、資產負債率的高度管控,高杠桿模式無以為繼
縱觀過去的數年,凡是賺到錢的企業,只有三種。第一種是高杠桿的,第二種是高周轉的,第三種是既高杠桿又高周轉的。眾所周知,高杠桿與高周轉都是有風險的,兩種模式疊加,風險指數則是成倍增長,當然,風險與利潤成正比,利潤也能成倍增長。
2018年,銀保監合并,金融內各細分行業都拉開監管序幕,資管新規等各類新政層出不窮,雖無預想中嚴厲,空間仍在,但隨著新機構的運轉磨合,再度收緊只是政策導向與時間問題。
大環境已如此,國有企業更是雪上加霜,整體負債率劃上紅線,再加上政治宣貫,出現了令市場費解的現象——部分力量雄厚的國有企業流動性緊張。不是沒有錢,更不是借不到錢,而是有錢不敢動,有錢不敢借。
內外監管,雙管齊下,高杠桿模式無以為繼,追求利潤,只剩下那條辛苦的路:高周轉了。
三、堅決打擊地方隱形債務,新開工項目渠道受限
隨著連續幾年對地方隱形債務的打擊,至少新增隱形債務的規??刂谱×?,至于存量債務,慢慢消化即可,不再對整體市場構成威脅。
只是離開了靈活、好動用的隱形債務,地方政府能夠用于新增投資的渠道就變得極其受限,表內預算僅夠基本支出,地方債雖好但管理嚴格,融資平臺勉強維持當前的規模難以再次擴張,過去幾年大熱的PPP模式也受到額度的嚴格管控。
不少地方政府為此焦頭爛額,沒有新開工項目,地方經濟怎么發展?再上新項目,錢從哪里來?
四、政府資產負債表、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存量資產項目即將上線
早在2015年,地方政府資產負債表就進入了試編制的進程。此后國務院印發《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改革方案》,按照改革方案,2020年地方政府資產負債表需要向外界公開。
2017-2018年,財政部發布了多項政府會計準則的細則,規范政府財務報表的編制和列報,為即將出臺的政府資產負債表作好準備。
近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統籌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要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也就是說未來的地方政府資產負債表不僅有大量的基礎設施與公共資產,還會包括江河湖海、自然礦產。那么對于地方政府來說,盤活、提質改造、修繕保護存量資產,是一條嶄新的發展經濟之路。這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粗放式發展的時代結束了,未來需要精打細算,深度發展。
五、新時代的新模式,產權與經營權的分置
提到存量資產,不禁會讓人想起往事:國有資產流失。但過去的經驗教訓,也為新的政策提供了基礎,如今對于國有資產的監督管理日趨嚴格,任何有國有資產流失嫌疑的項目都會慎之又慎。
但是新時代自然有新的模式,國家所有權并不妨礙資產的盤活與利用,在不改變資產權屬的前提下,可以通過經營權流轉、委托代理等模式實現產權與經營權等分離,基于二權分置的前提下,設計一套合理的收益分配體系,并采用公開透明的公共資源交易模式,即可開啟新的龐大市場:自然資源與基礎設施存量市場。
六、多樣化模式,盤活政府存量資產
政府存量市場,說著簡單,實際上總的體量超乎想象,絕對是個天文數字。
如此天量的資產,一定需要多種模式,不同的資產根據現實情況綜合選擇。實際上,在過去的數年中,國務院及各部委已經搭好了各種模式的雛形,即政府購買服務、特許經營與PPP。
短期的委托運營對應的是政府購買服務,長期合作與擴改建對應的是特許經營與PPP。只是當時基建狂奔,政府與社會資本的焦點均聚集在新上項目,都未聚集存量項目罷了。而內因與外因的共同作用之下,未來這幾種模式,或許在存量資產領域再次綻放光彩。
七、公共服務市場缺乏供給,第三產業發展仍在初期
存量資產盤活,說來容易做來難,背后的主因是,國內的公共服務市場缺乏供給,而不是缺乏需求。城市的公共服務建設不過剛剛達到入門水準,鄉鎮地區的基礎服務幾近空白,說到底,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第三產業仍在初期。
而舉目望去,專注于提供公共服務的企業仍然少的可憐,與我國的人口數量絕不匹配。為何如此?背后的原因,我不說大家也有各自的答案,大體上總就是那么幾個原因。只是現在,時代不一樣了,快錢不是那么容易賺的了,在市場的教育下,總有一部分人能夠回歸理性,踏實的做好服務業。而市場也不會虧待深耕具體細分行業的人,不是嗎?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楊老師的基建課堂”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