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年光過盡
作為租賃從業人員,“冷眼”的背后,是對租賃的熱心。說是“旁觀”,實屬當局者,是力求跳出租賃以局外人的思維看行業。有的痛點是“沉疴”,已有些年頭了。有的痛點則是“新病”,是行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的產物。以下是筆者對本行業痛點的若干思考,觀點如有雷同,真是純屬巧合。
信息不對稱
可能會有讀者抬個小杠,說筆者把金融業痛點照搬到了租賃業,屬于低端抄作業行為。在此聲明,為減少質疑,便于類比,筆者暫把金融業分為銀行業與非銀金融業。按照放款規模,融資租賃已是非銀金融領域的前三甲。本文類比時,是立足于融資租賃的借貸屬性將銀行作為參照物。
與銀行業相比,租賃行業的信息不對稱特征更顯著,信息不對稱表現為有效信息不充分,或干擾信息帶來的決策偏差。投資界有句更形象的話叫“不熟不投”。銀行對其貸款客戶先天的熟知程度遠勝于租賃。這種先天的優勢,與經過充分盡調后獲取的后天優勢,二者不在一個維度,因為后者付出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都顯著高于前者,況且盡職調查也分藝術派與科學派。藝術派認為,盡調的藝術性更強,更依賴與個體的經驗和判斷,而感性的東西是無法大規模復制的,另外一派認為盡調的科學性更強,不依賴個人,甚至未來可被大數據風控代替。
這種先天的信息劣勢,筆者認為根源在于低頻交易,融資租賃的交易行為具有偶發性和非事先可預測性,這是借貸的屬性決定的。客戶事先在租賃體系沉淀數據少,放款后更會主客角色互換,還款排序有時會一眼望不到邊。反觀銀行,客戶的現金流水、理財、日常消費、結算等數據會沉淀在其體系內,是典型的高頻交易,特別是進入無紙化消費時代后,個人交易行為更容易追蹤。筆者以前不懂宇宙大行為何用優惠活動讓客戶網上繳納水電煤費用,以前覺得小額分散沒錢賺,何必要費力搞優惠促銷,現在看來,一是這塊畢竟是增量市場,蒼蠅再小也是肉。二是水電煤繳費,作為小額分散的有規律的交易行為,留在銀行體系內,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信息和數據。
要解決這個痛點,筆者有幾點想法,供讀者參考:
增加交易頻率。這分為內部交易頻率與外部交易頻率。前者是指針對已準入的客戶,在設計交易結構時,提高還款頻率,降低融資期限,若一次性就把期限延長到三到五年,實質上是透支了未來的需求,減少了租賃公司掉頭的空間,把主動權讓位給了客戶。若采取縮短融資期限,到期再續的做法,看似會丟掉部分客源,但卻增加了交易頻率和客戶粘性,客戶在有期待權的時候,還款順位也會靠前。事實上,再審慎充分盡調也難以看清企業三五年的發展,而這個期間,足以讓很多企業從盛到衰,甚至從生到死。后者是指在融資租賃以外與客戶開展更多交易,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避免成為金融信息孤島,限于篇幅原因,這個層面就不再展開了。
踐行不熟不投。這包含兩個層面,“料事如神”與“料人如神”。前者考驗對行業的熟悉程度,有產業背景的租賃公司在這方面具有先天優勢,有的租賃公司則實施縱向一體化戰略,向產業上下游延伸。后者考驗對企業操盤手的熟悉程度,要判斷實控人的能力和信用。創投領域的“圈子投資”就是“不熟不投”的典型代表,主打熟人間借貸的“借貸寶”成立初衷也是為減少或消除信息不對稱,當然借貸寶的后續發展并沒有使得其成為正面典型。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華法之家”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