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政資本--西政地產、金融圈校友傾心打造的地產、資本運作平臺,為您提供最全面、最專業的地產、金融知識及實操干貨!微信公眾號ID:xizheng_ziben
作者:楊曉懌
來源:楊老師的基建課堂(ID:msyangteacher)
從去年四季度至今,在多發的疫情與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的雙重影響下,國內經濟的“穩增長”遇到了較大的壓力,使得宏觀政策與預期管理工作不斷的密切調整,力求將經濟運行穩定在合理區間范圍內,努力實現“跨周期”調節作用。
因此,當前出臺的許多政策實質上是根據當前需求出臺的階段性政策,維持的時間并不會很長;并且,在總體理念的變化下,像放寬首付比例等政策已經不再是拉動需求的措施,而更多的是一種預期調控、輿論管理的動作:
基建大潮?不該上的項目一個不上
在“穩增長”的壓力下,通過增加政府投資來對短期經濟運行形成支撐是我國一個常用的手段,也是目前市場預期基建將迎來新一輪增長的重要因素。但實際上來看,由于宏觀政策的實施已經非常靈活,以及去年初高層已經對目前的壓力有足夠的預期,在2021年上半年就對積極財政工具有所保留、儲備彈藥,通過調節財政支出與地方債券的發行節奏,將相當大一部分的支出額度留到今年發力。
并且,今年的地方專項債券開閘發行時間也特別的早,2021年年底財政部已提前下達了1.46萬億元,1月份完成發行4844億元,占提前下達限額的1/3。加上往年同期因為春節的因素,基建投資都在相對低谷,這一反常的發力,實際上已經很好的完成了一季度穩增長的目標,并且對預期管理有了巨大貢獻。
但從微觀層面來看,實際上基建項目的儲備與實施節奏并沒有因為當前短期預期的改變而出現新的增長,市場預期的基建大潮只是階段性政策造成的短期感受。財政部在今日召開的發布會上提到:“不該開的會一個不開,不該上的項目一個不上,不該花的錢一分不花,把花的錢花到點子上”,工作重點在于“強化追蹤問效,通過績效評估,倒逼各單位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讓有限的錢花出最好的效果。”
因此,在未來五年的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中,實際上并不是像過去一樣、以政府投資為導向,而是更多的支持產業發展、激發市場活力;比積極財政、基建投資更重要的是聚焦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聚焦中小微企業紓困、聚焦科技創新,實施新的更大力度減稅降費。
地產回暖?城鎮化政策的“大轉向”
在去年發布的《“十四五”發展綱要》中,對城鎮化的發展預期有了很大的轉向,加上鄉村振興與“都市圈、城市群”戰略的提出,可以明顯看到未來的城鎮化發展重點已經從“速度”轉向發展質量。未來的城鎮化工作重點,已經從過去的“擴張”轉變為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激發城市的內生動力以及推動新一輪產業發展。
并且,在金融改革的配套下,曾經作為經濟發展中心與穩增長重點的房地產行業出現了發展格局與預期的重大轉變;在行業發展面臨“降速”、被動“去杠桿”的情況下,許多房企出現了較大的風險問題,并在市場預期的變化下出現收入進一步下降、風險蔓延的情況。
由于房地產的上下游行業非常多、產業鏈很長,因此房企風險的加速蔓延可能導致更大的風險問題,并在近期穩增長壓力較大的情況下被進一步放大。在考慮到總體風險與房地產行業未來的平穩健康發展,近期政策對房地產行業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放松,但這一放松是在實際需求的基準下進行的,引導“房住不炒”下的剛性需求進行正常的釋放,并通過調整預期來維持行業發展的健康程度、存量資產的價格,避免風險的蔓延與供應商的連鎖反應。
但是,城鎮化政策的大方向并沒有變化,房地產整體去產能、行業大兼并的格局已經出現;階段性的放松同樣只是短期的懷柔,并不意味著地產行業快速增長的回歸,已經落幕的高速發展時代再也不會重現。
城投放松?隱性債務“零容忍”不變
自2020年中以來,隨著政府隱性債務監管的收緊與財政預算制度的深化改革,我們明顯可以看到城投公司的融資平臺屬性快速消褪,地方政府信用的消失也促使城投整體債務率接近上限,市場預期的快速變化以及債務風險事件的持續高發。
尤其是在去年年中,15號文的發布,更是讓城投的融資受到了持續的影響;并且在土地出讓收入與土地開發滾動周期變長的共同作用下,去年末、今年初的城投迎來了更大的挑戰——融資收緊、收入不如預期,以及償債壓力仍然較大。因此在一些地區階段性債務壓力較大、公開償債風險出現時,一些文件上的執行可能有階段性的放松,但那是基于風險管理下的舉措,并不意味著城投融資的整體放開。
需要明確的是,當前的財政改革理念是“財權與事權匹配”、“開明渠堵暗道”;更多的采用地方債券等工具來釋放地方政府的投資需求,以及在承受能力允許的情況下對隱性債務進行新一輪的置換。未來城投的融資平臺屬性將會進一步的剝離,成為市場化運作、以地方基礎設施與公共事業為主業的國有企業。現有債務會妥善解決、避免出現風險事件;但對債務率的擴張將會以更加審慎的態度進行管理,以及堅守增加政府隱性債務“零容忍”的底線。
因此,當前許多似曾相識的政策將是“過山車式”的,來得快去得快;只有階段性的調整與防范風險,但絕不會動搖結構性改革的道路。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楊老師的基建課堂”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